1636年8月2日,库页岛南端的遂宁堡(今南萨哈林市)还沉浸在薄雾织就的轻纱中,晨钟便穿透潮湿的空气,悠悠回荡在寨内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岛上最为宜人的时节,温暖的季风裹挟着海洋的气息,轻柔地拂过这座由新华人耗时近两年精心营建的堡寨。
朝阳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洒在堡寨的每一处,为它镀上一层生机盎然的光辉。
遂宁堡依山势而建,夯土与木料筑成的寨墙巍峨耸立,高达一丈二,坚实可靠。
两座棱塔矗立在城墙南北两侧,上面皆架设着一门4磅火炮,黑洞洞的炮口警惕地注视着原野。
寨门上方悬挂着一幅崭新的匾额,“遂宁”两个鎏金大字在风中熠熠生辉。
晨光里,一名挑着水桶的土著妇人从寨子外的小溪边走来,桶中晃动的水面倒映着木墙飞檐。
此时,寨子门口的一处茶摊已升起袅袅炊烟,摊主正往铁炉里添着干松枝,砂锅里的糙米混合着海带与贝类,咕嘟咕嘟冒着香气,引得几个值夜的民兵驻足,吞咽了几口口水,便吆喝一声,喊着给来几碗热气腾腾的粥。
“嘿,土人又来了!”一名民兵几口将碗里的粥喝完,又使劲舔了舔碗沿,然后有些意犹未尽地将它放在小桌上。
听到寨门有动静传来,循声望去,却见是一群附近的土人,肩上扛着大捆的皮毛,在一名武装民兵的引领下,朝物资储备库的方向走去。
他们身上的服饰各具特色,皮毛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彰显着他们的勤劳与智慧。
“哟呵,这些土人还当真了得!还没两个月,他们竟然又猎得如此多的皮毛。”另一名民兵感慨道,眼中满是惊讶与赞叹。
“嘿嘿,都晓得皮毛可以到咱们这里换来好东西,那还不得天天钻林子去抓貂猎狐。”有人笑着回应,话语中带着几分调侃。
“没错,搁着以前,他们想要换些铁器、盐巴、布帛之类的物资,要么乘坐小舟来北瀛岛,要么跨过大海往辽东,这危险性可不小。如今,咱们来了,倒是省了他们许多事!”
“呵呵,就像拓殖队的那些官人说的那样,咱们给这些土人带来了文明和物质。”
“……”
那群土人在路过茶摊时,见有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似乎在议论他们。但他们并未生气,反而露出憨厚而友好笑容。
这些外来人自进驻该地后,表现得倒也很友好,双方之间通过商品交易,也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
每过数月时间,在猎到了大量皮毛后,就会主动前来,换取部落中急需的各类物资,从而改善族人的生活。
在他们眼里,这些自称新华的外来势力相较于后金政权,无疑要温和友善得多。
有了这些铁制兵器,部族不仅拥有了足够的自保能力,在野外狩猎时也能捕获更多的猎物,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在土人们心中,新华人是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
想当年,老汗(努尔哈赤)就会经常派兵扫荡黑龙江下游、东部沿海及库页岛等地,以武力胁迫或俘获各部族人使之归附。
对于那些抗拒的部族皆以酷烈手段予以无情的镇压和屠灭,令他们无不处在战战兢兢的恐惧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