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注:这里很幽默!苏格拉底不但自己“揭丑式”请教别人,他的学生也Ai这么做,从学生角度会发现、咦!老师是对的,经过我的验证确实是这样,并乐此不疲。这里还有个问题来了,苏格拉底是懂分寸的、他知道哪些人值得请教,相反他的学生就不见得懂这些。可能他的学生是见人就请教,别忘了、这是揭别人丑的验证方式。
这样会产生两个结果:第一,苏格拉底揭自认为是聪明人之短。第二,他学生揭所有人的短。学生可能会去向做买卖的、织布的、种地的、养马的这些人去请教。苏格拉底从阅历来看懂得哪些人值得去问,他的学生就没有这个概念,随兴趣去问。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是富家子弟,整天无所事事,也跟着我到处走访,听我和人谈话做调查,并经常模仿我去调查其他人。我想他们也一定很快就会发现,有些人自以为知道些什么,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结果,被青年人盘问的人把不满都发泄在我身上,而不是发泄在他们身上。”——不管是不是苏格拉底做的都由他背锅,统一骂苏格拉底。
票数:苏格拉底34vs66票落后。
37vs63——第十七局
标注:上段苏格拉底依然采取“那不是我”作为主轴,把当前的控告责任转移到了以前。另外他提出了他的追随者,也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这群人,这里他想把当前的指控分散、如此能减轻他对控诉的责任。显然当前在雅典苏格拉底的名声已经很臭了,面对法庭他需要把责任分散一下,“学生”可以作为分散目标。表面看他拿他的追随者出来挡一下剑,这对庭审中的他有利。利虽不太,却能分散陪审团一点注意力,另外还能减轻自己的责任。策略好!他还保护了他的追随者,说那些学生不懂装懂,你去问他们、他们也不会承认。现在庭审局势还在低沉当中,苏格拉底的支持率跟前面没啥差别,在37%左右,从34长了3个点。
不过他现在改善了前面的颓势,上节说“整个法庭”对他的话已经厌倦了,现在陪审团、法官、听众席开始关注他讲的内容了;这有希望在下一段赢得支持率,就说有希望在下一段增长票数。赢得三分之二支持率就算胜诉,现在他支持率才37票,很不利,但有所改观。记得在上面有一段因着苏格拉底的失误,他把应该是演说的申辩采用了辩护的方式,支持率从67票刷一下掉到了37票。现在情势有所改观长了3票达到了37%,虽然艰难还有希望。此时关键点是法庭人员对苏格拉底的说法产生了兴趣,现在局势是原告占主动权,被告苏格拉底压力很大。票数:苏格拉底37vs63票落后。
37vs63——第十八局
标注:策略上跟前面一样没变,始终坚持“那不是我”的这根轴线,在以后的申辩中这个轴会贯穿到底,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从进入法庭的那一刻就把“那不是我”作为申辩核心了。不管原告的指控是的还是假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否认,“那不是我”。另外他会在否定原告罪状的前提下,再转过来指责控告人的不是,或贬低或挖苦,都是苏格拉底用的策略。这段他没用前面的老招式:“避当前,认以前、并夸大以前”。还是那句话:把最危险的当前淡化,把最小伤害的以前夸大。
这是苏格拉底前面一路采用的避近就远策略。这段陈述中他提到了“米利都”这个自称是Ai国的人控告他,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挑战了米利都什么,使得他找苏格拉底的麻烦??
从表面看是有关信仰的,苏格拉底信的不是雅典的神,其实没这么简单。嘿嘿,这里有个疑问,是不是雅典人不信雅典神就是不Ai国?苏格拉底跟米利都争论的是这个问题。米利都嘴上说不过苏格拉底又很不服,他就开始W蔑苏格拉底不Ai国了。坦白说米利都的说法站不住脚。如果按照米利都的说法,那雅典就不止苏格拉底一人不Ai国了,不信神的也不Ai国、信外国神的也不Ai国,那人多了去了。你说他不Ai国他又在雅典尽着国民的义务,b方服兵役、纳税、劳动生产都是在雅典,他怎么不Ai国??如果用信仰来定义Ai国的话,可能就没有国。任何一个国家很少是由一个民族组成的,不同民族都有不同信仰,就连县与洲之间也存在信仰差异;那么雅典应该定几个神作为国教?或者说雅典应该定几个神作为正统信仰??
米利都控告苏格拉底是因为苏触动了他自尊心,负气!嘴上又说不过心里还生着气就找苏的麻烦。
——“带坏青年人”是指苏格拉底的学生或追随者,这件事不是米利都该管的,他只是拿这个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来达到告倒苏格拉底的目的。苏格拉底那种讨教方式会引起很多名人不满,而他本人又专去找大师讨论,结果把大师弄得灰头土脸。
这还不算苏格拉底的学生,学生是没有老师那么有品位的,他们讨论的目标跟兴趣有关,今天我去向农民讨论、明天向手艺人讨论,等于雅典上下的人、都被这些人给Ga0的心里很不爽。矛头统一指向苏格拉底,此时苏格拉底不被驱逐出境雅典人就不能安睡;假如苏格拉底不Si啊、整个雅典都会乱成一锅粥,情况就严重成这样。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对雅典大多数人形成了恐慌心里,见到他就害怕!
票数:苏格拉底37vs63票落后。
36vs64——第十九局
标注:从苏格拉底与米利都的对话来看是被告先发言的,米利都真的是负气才控诉的,这从答与问的深度能看出来,米利都对控诉内容不了解,太轻率。另外苏格拉底才用了迂回的质问模式,就把米利都Ga0糊涂了。就是同一个问题苏格拉底除了正面质问还进行反面问,这样使得米利都脑筋一时跟不上节奏,他的回答就显的很无力。
另外你看苏格拉底用“教坏青年人”这个点,反向的问米利都法官不能教青年人学好吗?是所有法官还是一个法官能?一连串的问题米利都顺着厉害形式应付。等于米利都被苏格拉底套主了。假如米利都说:法官不能、一群法官能、陪审团不能,此时会引起那些人物的反感;从而对米利都的态度发生转变。b方冒犯了法官、法官不采纳他的控词。冒犯了听众席,听众席因为被冒犯负气转投苏格拉底票,那时庭审局势立马倒转,米利都就败诉了。现在苏格拉底36票,米利都64票绝对领先,显然他是主动。米利都的回答不见得聪明,前面提到他被苏格拉底的问话给套住了,不得不说米利都的策略是好的,此时苏格拉底票数没啥波动,还在36%。
虽然苏格拉底用迂回的策略质问米利都,但是见效缓慢,这使得支持率像是僵持住了。也等于苏格拉底现在开始通过询问损米利都这个人,这样能把他的“无知”凸显出来给法官、陪审团和听众席看。法庭参与者觉得虽然米利都这人有点笨,但他对你的指控是清楚的、等于从法庭参与者来说对苏格拉底答辩的态度就是这样。苏格拉底拿不出有力的辩词让陪审团等人信服,所以他对米利都虽然指责却没形成成太大伤害。
票数:苏格拉底36vs64票米利都。
35vs65——二十局
标注:上面对话显示苏格拉底一直给米利都下套,米利都也不笨,他提了个反问“难道不是吗?”把问题抛给了苏格拉底,但是注意!苏格拉底没回答米利都的反问,而是接着往下追问。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不回答米利都提出的反问??一方面苏格拉底无法回答,另一方面,苏格拉底的策略中就没有答案。